1.樣品制備方法:
在觀察金屬材料試驗前,一定要對金屬表面進行相應的處理。首先是對試樣的裁剪,根據載物臺的大小,通常選擇50*50以內的試樣。裁剪完畢后對試驗表面進行機械打磨,南充金相顯微鏡,采用的砂紙依次為180,300,500,800,1200,1500和2000目。完畢后采用拋光,就是樣品在拋光布上拋光,直至表面劃痕,且金屬表面锃亮。拋光之后將試樣放在4%的酒精溶液里進行腐蝕5-10秒,然后拿到顯微鏡下觀察。
2.顯微鏡操作步驟:
顯微鏡下觀察金屬試樣,必須保證金屬水平放置在載物臺上。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有50,100,250,500和1000倍。剛開始觀察時,通常選擇倍數較小的鏡頭,1000倍金相顯微鏡維修,這樣有利于找對自己要觀測的部位,然后逐次增大放大倍數。放大倍數的增大就是通過旋轉物鏡即可實現。在觀測高倍材料時,保證試樣表面水平,否則成像虛幻。通過目鏡選擇好試樣后進行拍照。就是將顯微鏡的信號傳輸到電腦上,選擇“freeze”,然后點擊拍照圖表,然后選擇保存位置即可。在成像后,可以再電腦上調節曝光度,亮度和對比度等。
要觀察金屬材料內部知識,要先把內部組織做成試片來觀察。
用金相顯微鏡可以觀察試樣的表面,顯微鏡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目鏡物鏡將試樣的表面放大以方便觀察。
要觀察金屬材料的內部組織,就要把想要觀察的部分做成試樣或切片,調試合適的目鏡物鏡倍數觀察試樣表面(也就是內部組織了),得到清晰的成像就行了。
金相顯微鏡是和電腦相連的,mr5000金相顯微鏡買賣,電腦的顯示屏上就可以直接出現你在目鏡里觀察到的組織圖像。
重慶欣晟泰為您的企業保駕護航,歡迎您的來電
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間分辨率、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別是對于生物活體顯微成像來說,生物組織對光的散射使得噪聲大大增強,嚴重影響了空間分辨率和成像深度。為了提高成像深度,雙光子激發激光掃描熒光顯微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后被廣泛應用于神經成像等領域,但是其逐點掃描的成像方式嚴重制約了成像速度。因為高分辨率光學顯微鏡的景深很小,3金相顯微鏡選奧康調試,要對樣品完成三維成像,通常需要數十層乃至上百層的二維圖像進行疊加重建得到,圖像采集和處理一般需要數分鐘甚至數十分鐘,要快速實時地獲取和顯示三維圖像非常困難。
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在研究員姚保利和葉彤的帶領下,以雙目視覺原理和貝塞爾光束產生擴展焦場為基礎,提出了由四個振鏡組成的激光束立體掃描裝置,實現了對貝塞爾光束的橫向位置和傾角共三個維度的控制,突破了只有兩個自由度的傳統激光掃描不能實時切換視角的限制。通過對四振鏡立體掃描裝置的優化設計和控制,實現了對貝塞爾光束的三自由度快速掃描,可在毫秒量級進行雙視角切換,從而解決了激光掃描立體顯微成像系統中雙光路同時成像的技術難題,一次實現了基于雙視角實時激光掃描的立體顯微成像和顯示系統。該系統可對樣品進行立體動態成像和實時雙目立體觀測,其三維成像速度比傳統的逐點掃描方式提高了一到兩個數量級。該雙光子立體顯微系統為活體生物的三維實時成像和顯示提供了一種新的觀測工具。
“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楊延龍如此總結這套系統的特點,他負責設計和完成了其中的立體掃描和成像顯示的關鍵部分。“雙目視覺成像是非常有效的三維信息獲取方式,但是現有的體視顯微鏡,空間分辨率和景深互相制約,我們利用三自由度掃描的貝塞爾光束進行非線性熒光激發突破了這種限制。”
這項研究先后在中科院“百人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的支持下,從基本原理驗證、關鍵技術突破,到原理樣機完成,經歷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集成的各個環節。目前,課題組正在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開展生物醫學應用的合作研究,期望盡快將該項技術應用于生物活體三維快速成像和顯示領域。
以上重慶欣晟泰為您提供,歡迎來電垂詢
您好,歡迎蒞臨禮之鑫,歡迎咨詢...
![]() 觸屏版二維碼 |